鲥鱼作为一种常见的鱼类 ,其实许多朋友对其也是比较钟爱的。还有说法称三鲜中鲥鱼是最美味的,有着鱼中之王的美称。对于鲥鱼的鱼鳞其实也是可以食用的 ,但是一般很少会单独食用 ,因为不懂得处理的朋友会保留了鱼的腥味,这样吃起来的口感也是很差的。
鲥鱼的鱼鳞能吃吗:
江阴以水产着名 ,有“长江三鲜”:鲥鱼、刀鱼、河豚。三鲜中以鲥鱼为最,向有“鱼中之王”之称。鲥鱼是潮江回济游性鱼类,栖于海洋,每年阴历五六月间进入长江产卵,到九十月间再回到海中,年年准时无误,故称鲥鱼。鲥鱼性猛,游击迅速 ,鱼鳞锋快 ,以此搏击其他鱼类 ,所以又称它“混江龙”。但又很娇嫩 ,一离水面,很快死亡 ,因此鲥鱼难得。江阴一带出水的鲥鱼 ,肉质鲜嫩,鳞片富有脂膏 ,滋味腴美。
鲥鱼为什么不去鱼鳞 :
长江鲥鱼产于中国长江下游 ,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,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,古为纳贡之物,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,鲥鱼与河豚、刀鱼齐名 ,素称“长江三鲜”。不过 ,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 ,野生长江鲥鱼已经绝迹三十多年 。现在只有养殖的长江鲥鱼在市场出售,口感自然无法与野生鲥鱼相比。
早在汉代时,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鲥鱼的美味 ,东汉名士严光(子陵)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。鲥鱼体扁而长 ,色白如银,肉质鲜嫩。有鱼的美味,亦有肉的质感,丰腴肥美 ,细腻嫩滑 ,入口即化,鲜香逼人。由于鲥鱼鳞下富含脂肪,故烹调加工时不去鳞 ,带鳞清蒸 ,保持真味,以增加鱼体的清香 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称其为“惜鳞鱼”、“南国绝色之佳”,并做诗赞曰:“尚有桃花春气在 ,此中风味胜鲈鱼 。”
鲥鱼长什么样 :
鲥鱼,江海洄游型鱼类 ,其营养丰富,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,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。而今天 ,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 。鲥鱼,体长椭圆形,侧扁 。长约24厘米 ,大者达50厘米以上。头侧扁 ,前端钝尖 ,口大,端位 ,口裂倾斜 ,下颌稍长 ,上颌正中有一缺刻,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。
鳃耙细密 。鳞片大而薄,上有细纹;无侧线 ,体侧纵列鳞41——47;横列鳞16——17 。腹部狭窄 ,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 ,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,腹鳍前为17——19 ,腹鳍后为12——15。腹鳍极小 ,胸鳍 、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。背鳍17——18,起点与腹鳍相对。臀鳍18——20 。
尾鳍深分叉,被有小鳞。休背及头部灰黑色 ,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 ,下侧和腹部银白色 ,腹鳍 、臀鳍灰白色 ,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。鲥鱼4——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 ,在江何的中 、下游产卵繁殖。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,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 。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 ,亦见于长江、珠江、钱塘江等流域的中、下游。
体呈长椭圆形 ,较侧扁,一般体长25——40厘米。口大 ,端位 。吻尖 ,下颌稍长于上颌。上颌骨正中有一显着凹陷 ,上下两颌均无齿 。脂眼睑发达,几乎遮盖眼的一半 。腮孔大。鳞片大而圆薄,上有细纹。无侧线 。
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,排列成锯齿状。有胸鳍、腹鳍各一对,腹鳍极小;背鳍、臀鳍各一个,背鳍条14——15 ,臀鳍条16——18;尾鳍深叉形 ,被有小鳞。体背和头部为灰色,略带蓝色光泽 ,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 。腹鳍、臀鳍灰白色,其他各鳍暗蓝绿色 。
注:以上数据仅供参考,具体投资金额以实际为准。